我们最近又买了这 6 件好用的「新玩意」
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路尼克 :现代 HYUNDAI 真无线单耳蓝牙耳机
入手渠道:京东自购
参考价格:79 元(Plus 会员价 75 元)
作为一个只有一边耳朵能用的半听障者,我一直开玩笑说「我买任何耳机都等于多付一倍的价格,因为有一只耳朵用不到」。前两天忽然想到市面上还有单耳蓝牙耳机这回事,于是一时兴起就搜到了这款。
在购买这款耳机之前,我对于单耳佩戴体验评价最高的就是 AirPods——长期佩戴非常舒适、可以关闭佩戴检测、续航能力还不错、产品做工精细——所以我希望单耳的蓝牙耳机可以越接近 AirPods 越好。现代的这款耳机在外观上已经不能用「接近」来形容了——可谓直接照搬,一模一样,这样的外形倒是保证了佩戴体验不会差,毕竟原创设计来自 Apple。
作为一款七十多块钱的产品,现代蓝牙耳机的实际观感跟 AirPods 还是差距很大的。AirPods 的指示灯是温和、优雅的绿色和白色,现代则是充满山寨感的红色和蓝色,而且指示灯在耳机本体上,闪耀起来跟警灯一样。耳机续航也很一般,正常来说低电量时耳机发出提示后还能再用一段时间,但现代蓝牙耳机低电量提示之后就会断线关机,很是冷漠无情。另外,这款耳机连上手机后会自动唤起 Siri,有时候还会给某个随机联系人拨打电话,十分神秘。
完全に一致
除去这些功能上的问题,现代单耳蓝牙耳机本身的听感到还可以,产品使用了蓝牙 5.0 协议,所以连接的稳定程度还不错,而且音质不算差,无论工作时听背景乐还是睡觉时听播客都不会觉得声音难听,算是保住了身为耳机的最后一道底线。
接口是 Lightning
🛌
会飞的三羊店长 :安睡宝大豆被
入手渠道:京东自购 参考价格:159 元(现在 149 就能买到)
随着全国陆续入冬,深圳也终于将要迈入秋天。冬被还派不上用场,而只盖夏被却会让我在早晨被冻醒。再考虑到偶尔有朋友留宿的需求,1.5m × 2m 的被子捉襟见肘,索性换上一条 2m × 2.3m 尺寸的春秋被。
安睡宝的这条大豆被使用人造纤维和大豆纤维作为填充物(比例大概是 9:1),大豆纤维的重要性我无从感知,只是在买过一条新雪丽填充的冬被之后我就发现纤维被真的很适合岭南的天气——轻薄,够用但不会「性能溢出」的保暖,盖上它就像盖了一朵云。
被芯外层采用了亲肤的磨绒面料,肤感甚至比罩上天竺棉被罩更舒适;我看上的还有它的可机洗,相比之下抗菌面料没那么重要。另外,这条被子还有能与被罩固定的 11 根扣绊——我是用不上,但对有需求的朋友来说应该会很友好。
从下图也能看出,这条被子长得并不像一条普通的形状不规则的被子,而是厚薄均匀、规规整整的像一个薄床垫,因而被子的每一处都一样温暖。
换上这条被子之后,早晨的困扰改变了:从这样的一条被子里,真的很难起得来床。
📱
路中南 :三星 Galaxy M51 长续航智能手机
入手渠道:亚马逊海外购 入手价格:税后 2593 元
患有电量焦虑症的我在买了几台续航比较强的手机后,发现自己还是不能接受异形 LCD 屏,在 XDA[1] 的安利下发现了 M51 这个带有 7000mAh 电池的大块头。实际买下来还是有几个惊喜点和几个坑的。
开箱纪念
首先最大的坑就是 M 系列并没有搭载完全版的三星 One UI 系统,而是一个阉割版系统,只是名字好听一点叫 One UI Core,但没有我们此前介绍过的 Good Lock 特性,也没有 Galaxy Labs 等那些实用功能。除此之外应该还是有一部分功能消失了的,不过我也没办法对比。另一个有问题的点我也是用了几个小时后才发现的,海外也有用户 发现[2] 有一款叫 CameraLightSensor 的系统应用非常耗电。
社区给出的解释是 M 系列没有带光线传感器,因此需要时刻借助相机来感受光线,这就耗电得多,想要解决就必须关掉自动亮度。我一听这简直离谱,这个系统应用的确带有一个叫 com.samsung.adaptivebrightnessgo 的进程,但我也在 DevCheck (见文章[3])里面发现了光线传感器。操起 adb 就把这个应用停用了,自动亮度依旧工作正常。顺便我也把三星生态的一些功能,诸如 Quick Share、Smart View 等系统应用给停用了。
除了这两点,似乎还没有特别不满意的地方,印象里三星总给我一种系统臃肿慢速的印象,但我上手发现 60Hz 屏幕也不影响它系统的流畅,反应很灵敏,虽然不如手上的另一款 730G 机型 Pixel 4a,但也是大大超乎了我的预料。同时因为我购买的是欧版,整个系统一丁点广告都没有,看来三星只在印度投放了广告。
三星自带相机的成果居然非常合我这个 Pixel 成像党的胃口。
另外一些优点,比如相机、 PPS 快充协议、超长的续航(实际电池容量只有 6800mAh)下仅仅 215g 的重量、手感以及我的一些处理技巧等等啰里八嗦的话,我可能就留到另外一篇文章慢慢啰嗦了。
🖥
广陵止息:宏夏 27 寸 4K 显示器 HDR 1000
入手渠道:淘宝自购 价格:4200 元(预售价格)4398(日常价格)
说实话,自从我用上了 iPhone 11 Pro Max 以后,在 HDR 的魅力下,「眼睛」强迫「大脑」把大部分的视频娱乐活动搬到了 iPhone 上。但是看的时间久了以后还是嫌弃屏幕太小了,开始寻找 HDR 显示器。
目前我在用的显示器是一款 LG 的 27 英寸显示器,本身支持 100% sRGB。宣传支持 HDR 400,但是当我打开这个 HDR 400 以后发现 HDR 效果并不好,同时非 HDR 场景反而被压缩的很厉害,开了还不如不开。
无论是 OLED 、mini-LED 还是 micro-LED 的大尺寸显示器都贵的起飞,如果 LCD 想要很好的 HDR 的效果,那就需要「分区背光」。传统的 LED 采用的是整块背光,在同一时刻整块屏幕上的亮度是近似的,这样会导致同时显示黑色和白色时,对比度不足。而分区背光技术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将背光区域分成一块又一块,并通过统一的控制器去控制每块背光的亮度,这样自然暗的区域可以更暗,亮的区域也能更亮;此外,大部分 HDR 内容基本不会长期保持同一个地方高亮度,传统背光为了达到画面里的最高亮度需要整块背光都到达最高亮度,很容易长时间高亮度导致发热,进而导致没办法长期保持最高亮度,通过分区背光技术,只需要单独保证某几块背光保持最大亮度,这样不仅对比度更大,还能让显示器在最大亮度上「待」得更久些。
分区背光大概是这样的
太贵了吧
稍微整理下需求:分区背光;4K 分辨率最好是 27 寸的,实在不行那就 32 寸的吧;色彩方面 10bit 和 100% AdobeRGB 是必要的两个参数,最好能覆盖 95%+ P3 这样就能做 HDR 视频啦;刷新率对我来说 60FPS 就够了,真的需要的话未来可以考虑单独买个 4K 144 的。但是按着需求找了圈,基本没有,看看这分区背光的显示器的价格,也确实不便宜。而且 55 寸 4K,ppi 也太低了吧,高刷我倒没啥需求,不是硬核 FPS 玩家。所以我只能把目标放到自制显示器上了,自制显示器的水确实蛮深的,大大小小的品牌都有,而且没买过也不能盲选;这时我想到了大别 @ibucik 之前[4] 定制的自制显示器,而且以他的眼光都觉得不错,那就看看它们家吧。
结果还真的遇到了满足了我几乎所有需求的这台自制显示器,是 Dell UP2718Q 同款面板。我 10 月 15 号预售的时候就下了单,一直等到 11 月 8 号才到手。还是先从参数开始吧:
色彩:100% sRGB, 99% AdobeRGB, 90% P3以及原生 10bit 色深,足以满足我大部分的使用场景,只不过 90% 的 P3 略有遗憾。 亮度:400nit 长时间亮度以及 1000nit 峰值亮度,不过 1000nit 峰值亮度可以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内保持,衰减到 400nit 也需要很久,每次用反而要担心亮瞎眼。加上 384 分区,在动态场景下峰值亮度能维持很久。 接口:DP 1.4,两个 HDMI 2.0 ,Type-C(DP Alt-mode),还支持 USB 3 集线器和音频接口。完全能够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尤其是 Type-C 笔记本带回家一根线就能满足充电和显示的两大需求。 支持 FreeSync、黑色稳定器(我也不确定有没有用的功能)以及物理准星:也就是说拿来打游戏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运送上门的时候专门打了木箱,通过人工送上门,快递员还会在门口确认显示器没问题才走,整个快递过程的体验比某些显示器大厂用的好太多了。安装的过程很简单,取出支架的两个部分,用一个手动可以拧紧的螺丝就可以组装好支架了,显示器装起来也很轻松,用常见的十字螺丝刀拧紧背板上面的 4 个螺丝就好了,全程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技巧。不过支架好像只有上下移动,不过有特殊需要的话可以买别的显示器支架就是了。
那么实际用起来呢?大尺寸 HDR 也太爽了吧。
HDR 视频的实拍照片 1,仅裁剪
HDR 视频的实拍照片 2,仅裁剪
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都没办法直观表现出来 HDR 1000 的美丽,通过上面的照片也只能感觉出明暗对比度很大,也只能请大家在脑中想象下了,Sorry。
除此以外我还简单测试了下屏幕,有几点值得关注:
原生 10bit vs 抖动 10bit,图片来自微博 @弗雷斯特佐度
10bit 确实是原生的,利用 265 灰度梯图(Gradients)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列一列的竖线。利用黄渐变到透明黑的 10bit 圆形,中心没有明显的亮斑点,确认不是抖动的。
显示器在标准模式下也确认是 P3 色域,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显示器的菜单将屏幕色域调整到 AdobeRGB、 sRGB 或是 BT.2020,也就是软 LUT,不可以看作参考模式使用,一定要搭配系统的色域控制一起使用。不过确实还没有校色,没办法,主要还是因为穷买不起好的光度计,色度计需要对应的光谱才能校准广色域显示器,不然校准出来的屏幕根本就是错的;反正出厂前校色过了,先暂时性先用着了。
可看到 P3 的图案
说完它好的地方,下面就要接着说说这台显示器问题了:强对比下不可避免的光晕。这其实是分区背光带来的问题,即使通过精细控制的 XDR 也没办法避免。强对比下不可避免的光晕主要表现是,在一个纯黑的背景上放置一个白色的方块,你会发现这个白色方块周围有一圈光晕。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背光,分区背光虽然分区了,但是还是没办法像 OLED 一样精准的控制像素,当某块分区需要显示其中白色的时候,周围的黑色也会不可避免得被照亮,而其他的分区因为还是黑色的不需要背光,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纯黑,最后的结果就是看起来就像是白色周围出现了光晕。不过好在这台显示器已经控制的很好了,而且一般情况下也很难会遇到纯黑白对比的场景(比如,星空就是典型的场景),再想想价位,简直就是没有问题了。况且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目前价格贵上天的 LED 显示器了。
分区背光不可避免的问题,适当夸张了效果
第二个问题还是和背光有关,背光调节速度较慢。作为一个典型的暗色爱好者,大部分应用能调暗色的都会默认打开暗色模式,但是大部分的网页还是全白的,如果网页上有一大块黑色的东西,向下滚动的时候能感觉到背光在恢复亮度,不过这个未来是可以通过固件进行调整的。没错这个显示器还支持固件更新。
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显示器控制的按钮没有任何标注,而且在背面,每次都需要用手来摸索操作,老容易按错,非常不人性化。
4K HDR 的 Netflix
关于其他方面,值得一提的方面就只有多输入源拼接显示或者说是画中画模式了,也支持 HDCP 2.2,Netflix 4K HDR 真的很舒服 。哦对了,HDR 时间久了还蛮热的,毕竟是 1000nit 的 HDR。
不管怎么说价位摆在那,即使有瑕疵,但整体体验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你想选购一台 HDR 显示器入门,那么它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被 @路中南 追问到的一些关于 HDR 的问题)
关于 HDR 认证
HDR 目前有 3 套认证系统,一套名叫 HDR 10,一套名叫 DisplayHDR,还有一套叫 Dolby Vision。不过 Dolby Vision 一般在电视机上或者苹果自家的 iDevice 产品线才有,所以不做展开。
HDR 10 可以理解成是最基础的 HDR 认证,而我们在显示器上常见的 HDR 认证就是由 VESA 组织(DP 接口定义的那个组织)划定的 DisplayHDR 了,简单对认证规则梳理了下:
HDR 认证等级
此外,DisplayHDR 1000 和 HDR-1000 还是有所区别的, HDR-1000 的显示器可能没办法像 DisplayHDR 1000 一样维持较长时间的峰值亮度,或者从白到黑的变化速度不够快等等。像我购入的这台自制显示器就仅仅只是 HDR-1000 没有 DisplayHDR 1000。而且这块面板的 Dell 同款也确定不是 DisplayHDR 1000,有点小失望但是也是情理之中,毕竟 DisplayHDR 1000 的最低亮度需要 600nit 而这块会掉到 400nit。
为了进一步科普 HDR,未来 12 月月底预计还会写两篇关于 Windows 色彩管理和 Windows HDR 的科普,大家稍微等等哦。
HDR 一定要花大价钱嘛?HDR-400 能看嘛?
不是,只是分区背光确实能带来更好的体验,但是基础的 HDR 10 或者 HDR-400 认证能保证观看 HDR 内容时能正确表现色彩和对比度了,带给人的体验也不差,只不过更高等级的认证看起来更震撼。
到底每个 HDR 等级带给人的观感是怎么样的,可以参考 。
HDR 1000 一定要比 HDR 400 的效果好吗?实际观赏的时候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
只要在同一个房间里,HDR 1000 一定要比 HDR 400 的效果好。
实际观赏的时候主要会收到环境光线的影响,房间里光线越多越乱越亮,HDR 带来的效果也就会越弱。
想要获得更好的 HDR 体验,一定要拉上窗帘,关掉灯,即使是最基础的 HDR-400 也能给你非常震撼的体验。
看个彩蛋🥚休息一下
🔋
leonye :Oisle MagSafe 无线充电宝
入手渠道:淘宝自购 入手价格:券后 349 元
我刚换上的 iPhone 12 mini,大概比我以往的任何一台手机都更需要一块轻便好用的充电宝——你瞧,尽管我对 iPhone 12 mini 在 5G 网络下发热大、耗电快等等多有吐槽,但考虑到它极佳的便携性与手感,所以还是得想办法将就一下——如果解决了续航的烦恼,这火热的日子,好像还是能过得下去的。
然而传统充电宝「挂点滴」的体验算不上优雅,而背夹电池壳的方案又稍显笨拙——于是,我就斥 349 元的「巨资」预订了这款首发支持 MagSafe 的 Oisle 无线充电宝。
尺寸小巧的它大概是目前 iPhone 12 mini 的最佳伴侣之一
尽管售价不算便宜,但 Oisle MagSafe 无线充电宝的不错做工与手感也确实值回票价。80g 的重量、极其小巧的尺寸,以及包裹壳体的细腻的类肤涂层,都使得磁吸在我 iPhone 12 mini 背后的充电宝丝毫不显得累赘。实际上,加装了这块充电宝的 iPhone 12 mini(213g)比 iPhone 12 Pro Max(226g)还要略轻一点。
Oisle MagSafe 无线充电宝的最大卖点,自然是玻璃背板上嵌入的那一圈 MagSafe 磁铁。而这款充电宝的磁力也不负期望地足够强劲,正常使用时,充电宝可以快速吸附到位,也完全不会出现掉落的情况。稍有遗憾的是,这款充电宝在磁吸到机身上时,并不会出现官方 MagSafe 配件的动画效果。
品牌 logo 的 RGB 灯(实为蓝、紫、红三色灯)可以大幅提升手机性能实为电量/状态指示灯
如果要回归到一块充电宝的充放性能上,这款 Oisle MagSafe 无线充电宝,就显得相对普通了。输入上,这款充电宝兼容 QC3.0 协议,可通过机身唯一的 USB-C 接口对充电宝以最高 18W 的功率进行充电。
而到了输出上,尽管 4225 mAh 的典型容量并不算小,但由于无线充电的损耗较大,在我实际测试中,这款充电宝刚好能够将我的 iPhone 12 mini(2227 mAh)从 1% 充至 99%,无线充电功率也仅为 5W——慢充带来的唯一好处,大概是充电宝的温度控制确实非常好,除了外壳底部可以感受到轻微的温热,其余位置几乎保持了全程凉爽。另外,这款充电宝同样支持的 10W 有线充电输出,在转化效率上应该会好上不少。
由于是通用的 Qi 协议,那么自然也能把它当作普通的无线充电宝来充 AirPods Pro
除了常规的无线、有线充电,这款充电宝还支持同充同放,即充电宝接入 18W 电源时,充电宝会在进行快充的同时,还能被用作无线充电板、以 7.5W 的功率给移动设备充电——但在实际使用中,我在将充电宝接入我 MacBook Pro 的 USB-C 充电器后,并不能正常启用这项功能。而客服告诉我,充电宝仅在使用 USB-A to USB-C 线材充电时,同充同放的功能才会启用;而 USB-C to USB-C 的线材并不支持此项功能——这是什么原理我也不清楚,但我很确定的是,我只想带一个笔记本充电器,以及一根 USB-C to USB-C 出差的愿望,算是又破灭了。
在 iPhone 12 发布会上,苹果重新推出 MagSafe 时,我就非常希望配件厂商跟进 MagSafe 的无线移动电源。而在短短的一个月以后,我居然就已经拿到了期待当中的产品,不得不为配件商的执行神速感慨。
而回到产品本身,这款 Oisle MagSafe 无线充电宝,自然非常适合追求便携与续航平衡的 iPhone 12 用户,把它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或是日常使用、或是周末短途旅行时应急——但考虑到券后依然不菲的 349 的售价,以及在我看来还有待提升的同充同放体验,它最适合的,应当还是和我一样愿为「首款 MagSafe 充电宝」这一创新点买单的尝鲜用户们。
💳
Kostya :Apple MagSafe 皮革卡包
在 iPhone 12 和 iPhone 12 Pro 发布会上展示的所有产品中,个人认为 MagSafe 系列是最令人惊艳的。一方面,它给了 iPhone 很多可能性:Apple 本身就在做一些很有意思的配件,(尽管售价不菲),MagSafe 双项充电器、MagSafe 皮革卡包和 MagSafe 皮革保护套是之前从未见过的品类;而第三方配件商能够跟进的就更多。另一方面,它似乎也预示着 iPhone 无接口的未来:iPhone 12 一代仍然在用 USB 2.0 标准的 Lightning 接口,数据传输的速度可能还没有 AirDrop 快,让人不禁觉得迟早这东西要被弃用。
MagSafe 充电器本身的优劣我已经在 iPhone 12 的文章中评判,最后觉得还是和有线充电体验类似,所以直接退回了 Apple Store;但是一直想要尝试的 MagSafe 皮革卡包[5] 则不然:官网发货日常保持在 4 - 5 周,而各家 Apple Store 在一开始甚至没有上新。
想用这个卡包,完全是因为我的校园卡常年裸奔。在学校里用卡的地方无处不在,如果每次都带着钱包实在是不太方便,所以我每次都只带着一张卡 —— 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丢卡吧。
所以周六在王府井 Apple Store 看到 MagSafe 皮革卡包有存货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犹豫,拿下了现在手中的这个靛海蓝色 MagSafe 皮革卡包。我的 iPhone 12 是蓝色,所以看起来很和谐;尽管我是很想要可以搭配出撞色的花菱草色,然而店里没货了。
磁力是否足够强?
个人认为是足够的。尽管,在 MKBHD 的 视频[6] 中看起来 MagSafe 的磁力不是特别强,但是要注意的是他穿的裤子比较紧,口袋也比较紧。如果一般的宽松裤子,是不会像视频中那样直接掉下来的。而且,即使有一定程度的运动(比如走路和轻摇),磁力也可以保证卡包安全吸附在手机或者有 MagSafe 的保护壳上。
射频卡片问题
这是我比较纠结的。作为一个卡包,我应该不用把卡取出,就可以正常使用卡片才对。然而 Apple 可能把这个电磁屏蔽做得太好,无论是用 Apple logo 一侧还是内侧,基于射频的读卡器都已经无法读取到卡片的信息 —— 这就意味着每次使用卡包中的卡片,我都需要把卡套从手机上取下,再把卡拿出来才可以。
为什么卡套还要先取下来呢?因为只有从内侧的空隙才方便把卡推出来,很难直接从外侧把卡抽出来。
MagSafe 皮革卡包本身手感自不用说:Apple 一如既往使用了同皮革材质保护壳相同的欧洲皮革,而且其在机身背后的位置和厚度恰好能够填满手机和手掌之间的空隙,与金属边框一同造成了一种奇妙的握持感,个人十分喜欢,甚至减轻了这一代 iPhone 设计上的硌手感。而把卡放进卡包的过程也很 Apple:将卡推进卡包的底部可以明显感受到摩擦力,这显然是为了卡不从卡包中掉出而进行的设计。
总的来说,MagSafe 皮革卡包对收纳零星的常用卡片的作用还是尚可的:吸附力足够强、手感足够好,体验也十分轻盈。唯一美中不足,对我来说甚至可能成为退货原因的纠结点,就在于内部的卡片无法正常进行读写操作。如果你口袋数量比较有限,又必须常带一张卡,MagSafe 皮革卡包是值得考虑的一种解决方案。
🔉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很多读者表示自己也有一些希望分享的有趣产品。为了能让更多读者参与,我们决定在「新玩意」栏目最后添加一个新的版块,邀请大家来 Matrix 社区发表文章分享你的「新玩意」,你只需要:
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 用 500-1000 字介绍产品 配上 1-2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成功入选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抚恤金」🧧。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https://youtu.be/Sx6dAx7dnXg